欽定四庫全書 推易始末卷三
翰林院檢討毛奇齡撰
朱文公本義卦變圖
【彖傳或以卦變為說,今作此圖以明之。蓋易中之一義,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也】。
自推易不明,凡說易家徒以夫子彖傳中有柔來文剛、剛上文柔諸語晦塞難解,遂不得已著卦變諸說以繹其文。然但以為因彖傳設法,故曰非作易本指。觀其後又云不得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可見也,烏知文、周屬辭專以是耶?今録其原圖,并取本義異同者論載于下:
凡一隂一陽之卦各六,皆自復、姤而來。
【五隂五陽卦同圖異】。
?剝?比?豫?謙?師?復
?夬?大有?小畜?履?同人?姤
凡二隂二陽之卦各十有五,皆自臨、遯而來,
【四隂四陽卦冋圖異】。
?頤?屯?震?明夷?臨
?蒙?坎?解?升
?艮?蹇?小過
?晉?萃
?觀
圖甚合推易,而本義所註又復推廣未備,雜易他卦以盡其變,深得再推三推之旨。特未獲綱要,未免取卦過雜耳,然亦幾幾得十九矣。
晉又其變自觀來,為六四之柔,進而上行,以至于五,【推易】。
蹇,又卦自小過而來,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,退則入于艮而不進,故其占曰利西南,不利東北?!就埔住?/p>
解且其卦自升來,三往居四,入于坤體,二居其所,而又得中,故利于西南平易之地。【推易】
升卦自解來,柔上居四,內巽外順,九二剛中而五應之,【雜變】。
自觀、自小過、自升,皆推易之最精者。若升之自解,則稍雜矣。解可自升,升不可自解;聚可來分,分不可來聚。故彖傳曰剛柔分,又曰分剛上而文柔,以為分從聚來也。今解來變升,則是分反來變聚,將無卦不可來矣。且文公卦變,專以彖傳言也。彖傳曰剛中而應,正以卦自小過,移四剛居二中,故曰剛中。若移三居四,與二何涉?以此推之,得失瞭然耳。
?大過?鼎?巽?訟?遯
?革?離?家人?無妄
?兌?睽?中孚
?需?大畜
?大壯
訟,且于卦變自遯而來,【與圖同推易】。
【無妄】為卦自訟而變,九自二來而居于初,【雜變】
【大畜】此卦自需而來,九自五而上,【雜變】。
睽,以卦變言之,則自離來者,柔進居三;自中孚來者,柔進居五;自家人來者,兼之【推易雜變】。
睽之彖傳曰柔進而上行,則遯當兩移,而大壯又剛進不合,此所以不能不再三易也。但家人連作兩移,而離又雜變,惟中孚為得之。彖傳又云得中而應乎剛,非中孚則離與家人能得中耶?【連作數移,則凡卦可易,故皆不合】。
鼎卦自巽來,隂進居五,而下應九二之陽,故其占曰元亨?!倦s變】。
凡三隂三陽之卦各二十,皆自泰否而來。
?損?節?歸妹?泰
?賁?既濟?豐。
?噬嗑?隨。
?益
泰自歸妹來,則六往居四,九來居三也?!倦s變】
【噬嗑】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,以至于五而得其中?!就埔住俊?/p>
賁卦自損來者,柔自三來而文二,剛自二上而文三。自既濟來者,柔自上來而文五,剛自五上而文上?!就埔纂s變】
泰為變母,安得又有所自耶?噬嗑自損,賁自益,皆推易之至精者,唯既濟稍雜耳。若噬嗑、隨、益諸卦,以圖觀之,則逐爻捱易,似有條理。使單繹卦畫,而以為自泰變,則皆須連移,失變位矣。且既可自否,何必兩相溷雜如此?後說同。
隨本自困卦九來居初,又自噬嗑九來居五,而自未濟來者,兼此二變,皆剛來隨柔之義。【雜變?蠱?井?恒
?未濟?困。
?渙
?旅?咸
?漸
?否
否自漸卦來,則九往居四,六來居三也。【雜變】
蠱或曰:剛上柔下,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,自井來者五上上下,自既濟來者兼之,亦剛上而柔下,皆所以為蠱也。【雜變】
三移四移,推易有之。且其所取卦,總在三隂三陽之中,亦無大舛,而不得綱要,便涉雜變。且與卦辭并春秋傳占變之爻皆不合。詳見折衷圖說。
咸,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,曰:咸自旅來,柔上居六,剛下居五也?!倦s變】。
恒,或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。曰:恒自豐來,剛上居二,柔下居初也。【雜變】。
漸,此卦之變,自渙而來,九進居三,自旅而來,九進居五,皆為得位之正?!倦s變】。
渙,其變則本漸卦,九來居二而得中,六往上居三得九之位,而上同于四,【雜變】。
?咸?旅?漸?否
?困?未濟?渙
?井?蠱
?恒
?隨?噬嗑?益。
?既濟?賁
?豐
?節?損
?歸妹
?泰
凡四隂四陽之卦各十有五,皆自大壯觀而來?!径浂枅D已見前】。
?大畜?需?大壯
?睽?兌
?中孚
?離?革
?家人
?無妄
?鼎?大過
?巽
?訟
?遯
?萃?晉?觀
?蹇?艮
?小過
?坎?蒙
?解
?升
?屯?頤
?震
?明夷
?臨
凡五隂五陽之卦各六,皆自夬、剝而來?!疽魂浺魂枺瑘D已見前】。
?大有?夬
?小畜
?履
?同人
?姤
?比?剝
?豫
?謙
?師
?復
一隂一陽即五隂五陽,二隂二陽即四隂四陽,猶是此卦,而兩下分屬,終屬不合。若三隂三陽竟可以泰、否截然兩分,如蠱、井、恒、豐、既濟、賁、歸妹、節、損九卦,自當屬泰,若屬否,則離位矣。噬嗑、隨、益、渙、困、未濟、漸、旅、咸九卦,自當屬否,若屬泰,則脫胚胎矣。而彼此溷列,青黃糅雜,所謂宜合不合,宜分不分者,此文公所以既為此圖,而每卦所註仍不用也?!驹]凡十九卦,惟訟卦與圖相合】。
元朱楓林十辟卦變圖,【朱名升,仕明為學士。相傳是圖元末所作】。
漢儒以一陽復,一隂姤,二陽臨,二隂遯,以至六陽乾,六隂坤,為十二辟卦。其乾坤純陽純隂無變,外餘十卦各以其畫變。
以十辟為主,與推易同。若其分內外卦體,雖從反對相生諸圖參會之而稍變其說,然于推易較親切矣。此卦變之極則也。
【一陽在內,體自復變】。
師?【復初與二相易】。
謙?【復初與三相易】。
【一陽在外,體自剝變】。
豫?【剝上與四相易】。
比?【剝上與五相易】。
【一隂在內,體自姤變】。
同人?【姤初與二相易】。
履?【姤初與三相易】。
【一隂在外,體自夬變】。
小畜?【夬上與四相易】。
大有?【夬上與五相易】。
分內外體,有與爻辭未合者,如豫之鳴,豫當自復;履之夬,履當自夬也。其他不合者尚多,以但顧彖傳,不顧卦象耳。詳見後折衷圖說,茲不具述。
【二陽在內體,自臨變】。
升?【臨初與三相易?!?/p>
明夷?【臨二與三相易】。
【二陽在外體自觀變】。
晉?【觀五與四相易】。
萃?【觀上與四相易】。
【二隂在內體自遯變】
【無妄】?【遯初與三相易】
訟?【遯二與三相易】
【二隂在外體自大壯變】。
需?【大壯五大與四易畜】,
?【大壯上與四易】。
【二陽在內體,一陽在外體自泰變】。
恒?【泰初與四相易】。
井?【泰初與五相易】。
蠱?【泰初與上相易】。
豐?【泰二與四相易】。
既濟?【泰二與五相易】。
賁?【泰二與上相易】。
【歸妹】?【泰三與四相易】
節?【泰三與五相易】
損?【泰三與上相易】。
【二隂在內體,一隂在外體,自否變】。
益?【否初與四相易?!?/p>
噬嗑?【否初與五相易】。
隨?【否初與上相易】。
渙?【否二與四相易?!?/p>
未濟?【否二與五相易】。
困?【否二與上相易】。
漸?【否三與四相易】。
旅?【否三與五相易】。
咸?【否三與上相易】。
六子卦變圖
二隂二陽之卦,其專在內體或專在外體者,自臨、觀、遯、壯而變;其分在內外兩體者,自六子卦而變。
六子主變,亦無不可。第推變之例,一爻可受數易,一卦不容施兩變,以多變則展轉無定凖也。六子每卦施兩變,故是不合。若何元子謂隂陽始于一而終于六,六子之卦亦十辟卦中所生,則竟以卦氣說卦變,姤、復生臨、遯,臨、遯生否、泰,將乾、坤亦十辟所生卦矣。此干令升說,不可訓也。
【二陽在三、五兩位,二、上兩位自震變,避初、四也】。
蹇?【震:初與五相易,四與三相易】。
蒙?【震:初與上相易,四與二相易】。
【二陽在三四兩位,初上兩位自坎變,避二五也】。
小過?【坎:二與四相易,三與五相易】
頤?【坎:二與上相易,五與初相易】。
【二陽在二、四兩位,初、五兩位自艮變,避三、上也】。
解?【艮:三與五相易,上與二相易】。
屯?【艮:三與五相易,上與初相易】。
【二隂在三五兩位,二上兩位自巽變,避初四也】。
睽?,【巽:初與五相易,四與三相易】。
革?,【巽:初與上相易,四與二相易】。
【二隂在三四兩位,初上兩位自離變,避二五也】。
中孚?【離:二與四相易,五與三相易】
大過?,【離:二與上相易,五與初相易】。
【二隂在二四兩位,初五兩位自兌變,避三上也】。
家人?【兌:三與四相易,上與二相易】。
鼎?【兌:三與五相易,上與初相易】。
試以彖傳證之。
訟,【剛來而得中】自遯變剛自三來二。
隨【剛來而下柔】自否變剛,自上卦來初而下于二三之柔。
蠱,【剛上而柔下】。自泰變,剛自初上上,柔自上下初?!臼扇岬弥朽径闲小?。自否變,柔自初上行至五。
賁【柔來而文剛,分剛上而文柔】。自泰變上之柔來二而文下卦之剛,分二之剛往上而文上卦之柔。
【無剛自外來而妄為主于內】自遯變剛在下卦中畫之外,自三來初居中畫之內而為卦主。
【大剛上而畜尚賢】自大壯變。剛自四上,上以其為賢而尚之,俾居二柔之上。
咸【柔上而剛下】。自否變,柔自三上上,剛自上下三。恒【剛上而柔下】。自泰變,剛自初上四,柔自四下初。晉【柔進而上行】。自觀變,柔自四進而上行至五。睽【柔進而上行】。自巽變,柔自初進而上行至五。 【利西南,往得中也】。自震變,震初往上,易五而得上卦之中。
解【利西南,往得衆也。其來復吉,乃得中也】。自艮變,艮三往上易四,則下卦成坤,得衆也。艮上來復于下而易二,乃得下卦之中也。
損【損下益上,其道上行】。自泰變,損下卦之剛,益上卦之柔,其剛所由之道,自三上行至上。
益【損上益下自上下,下】自否變。損上卦之剛,益下卦之柔,其剛自上卦之四,下下卦之初。
鼎【柔進而上行】。自兌變,柔自二進而上行至五。漸【進得位】。自否變,自三進四而剛柔各得正位。渙【剛來而不窮,柔得位乎外而上同】。自否變,剛自四來二得中而不居窮極之位,柔自二往四得正位而上同于二剛。
明瞿塘來氏卦綜圖
來氏名知德,蜀人,作易註,稍宗漢學。世之不聞漢學者,爭以為異,頗稱之。但不講卦變,竊取卦之反對者名之為綜,其不反對者名之為錯,以為彖傳所云剛來柔進,皆從兩卦上下錯綜而得之,遂改卦變為卦綜,然仍多不合。蓋推易、倒易,截然兩事,而欲強溷而一之,宜其舛也。來氏舉嘉靖鄉試,以易學薦,授翰林院待詔,予同舘生,有編之入明史儒林傳者。夫祗得漢學十分之一,而世競傳之且至如此,然則漢學可少耶?
【剛來而下柔】。
訟?需。
據例以兩卦為顛倒上下,則所云剛來下柔,將必需上之剛可下于訟之柔也。今在需為乾內坎外,在訟為坎內乾外,二五皆陽,則上下皆剛。下之坎,剛所自有,何藉于來?上之乾,三剛如故,從未來下。夫卦變之所以紛紛者,祗為此彖傳數語也。今開手一卦,而彖傳矛盾乃爾,況其他乎?則亦何足辨卦變耶?
【柔得尊有位,大中大】?同人【柔得位得中,而應乎乾】。
【而上下應之】。
【剛上而柔下】。蠱,?,隨。【剛來而下柔】。
【柔來而文剛分】。賁??!臼蓜偂H岱粥?,柔得中而上行】。
【剛上而文柔】。:
何氏訂詁曰:賁與噬嗑反對,初、上皆陽,二、五皆隂,兩卦同也。何得以賁之六二來自噬嗑之六五,而噬嗑之初九分而為賁之上九乎?且既云文剛、文柔,則必先有純剛、純柔之體,而後剛柔來文之。豈有剛自剛,柔自柔,而漫然曰分、曰來、曰文者?誤矣!誤矣!
【剛上而畜,尚賢大】。?。【無剛自外來而妄為主于內】。
【剛上而柔下】恒?咸【柔上而剛下】
【夷明】?晉,【柔進而上行】
【人家】?。睽:【柔進而上行,得中而應乎剛】。
【解,利西南往得】。解,?蹇?!惧?,利西南往得申也】。
【衆也。其來復吉,乃得中也】。
【損上益下自上】
益?損【損下益上其道上行】
【下下】
豐?旅,【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】。
【剛柔分而剛得】。節?渙?!緞倎矶桓\,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中】。
推易始末卷三